第679章 抗旨(1 / 3)
&esp;&esp;面对着百官一致求战,赵祯也有些飘飘然了……他早有扫灭西夏之心,而且机会难得,只是王宁安并不主战,这让赵祯有些不好办。
&esp;&esp;“文相公,你以为该如何是好呢?”
&esp;&esp;文彦博多滑头啊,他当然知道赵祯想打,可是他也清楚,王宁安轻易不会改变想法,更何况横山一战之后,大宋也伤筋动骨,继续用兵,风险不小。
&esp;&esp;“陛下,老臣以为前方战局,一日三变,京城之中难免赶不上变化,不能窥见全貌。老臣建议,立刻给王相公和狄相公送急递,询问他们的看法。”
&esp;&esp;老家伙又来了一手漂亮的太极,赵祯沉吟了片刻,点头道:“就按照文相公所言吧!”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“政事堂这是什么意思?说什么百官求战,万民仰望,还问我们怎么看?他们不都是下了决断,还问我们干什么?”
&esp;&esp;狄青的脸色很不好看,就算白痴也看得出来,内阁发来的急递名义是询问他们的看法,实则朝廷已经有了定见。
&esp;&esp;“文彦博没有那么大的胆子。”
&esp;&esp;王宁安目光澄澈,叹了口气,“仗打得顺,把陛下的心气打高了,这是陛下的意思,官家想一举剪除西夏之患。”
&esp;&esp;狄青眉头微蹙,显得非常纠结。
&esp;&esp;首先来说,他们在过去的几天,就遇到了许多的麻烦。
&esp;&esp;因为李谅祚在临走之前,把横山一线搜刮一空,几十万的百姓没了口粮,也没了牲畜,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。
&esp;&esp;当然了,大宋可以不管,把这些人都置于死地,当成没有这么一回事。
&esp;&esp;可是一旦这么干了,李谅祚就会宣扬大宋残暴,剩下的西夏百姓就会抱成一团,死拼到底,对大宋不是什么好事。
&esp;&esp;而且几十万人,不是几十万头猪,哪能说杀就杀得完?
&esp;&esp;再有,就算不考虑这些百姓。
&esp;&esp;补给线拉长之后,军中的粮草已经不那么充足了。
&esp;&esp;如果再继续进军,只怕供应的困难会增加几倍不止!
&esp;&esp;大宋的军队,在王宁安的整顿之下,发生了改变,战斗力提升很大,这是好事,但是也别忘了,无论是火油、火药,还是床子弩、神臂弩,以及墙式铁骑,都需要充足的后勤保证,才能发挥强大的战斗力。
&esp;&esp;如果后勤出了问题,给养跟不上,武器没法补充,这些大杀器就会顷刻变成废物累赘!
&esp;&esp;或许西夏就在等这一刻吧!
&esp;&esp;王宁安猛地想起,原本的历史上,神宗朝曾经出动五路大军,攻击西夏。
&esp;&esp;当时西夏国主李秉常和梁太后闹矛盾,被囚禁起来,大宋趁虚而入,不费一兵一卒,就越过横山,直取灵州和兴州。
&esp;&esp;结果就因为后援不济,被西夏打了一个落花流水,前后一共折损40万人,损失不可谓不惨重。
&esp;&esp;当时的情况其实很明白,也是神宗急于纾解变法的矛盾,就想靠着军功,压制反对的声浪,结果兵败如山倒,反而处境更加艰难。
&esp;&esp;王宁安注意到,此时的情况并不比历史上好多少。
&esp;&esp;李谅祚的主力犹存,他已经把力量收回,集中成一个拳头,只等着大宋杀上去,然后给大宋一个狠的!
&esp;&esp;在这个时候,绝对不能出兵,必须安抚好后路,才能徐图进取。
&esp;&esp;这一点王宁安和狄青都清楚。
&esp;&esp;但是京城的人不清楚,或者说有人故意装糊涂,有人迎合赵祯急于求胜的心理,总而言之,各种私心杂念,交织在一起,才异口同声,喊打喊杀。
&esp;&esp;狄青在地方带兵,在京城做枢密使。
&esp;&esp;早就不是傻白甜了,他稍微思量一下,发现情况并不简单。
&esp;&esp;“二郎,从一个将领来说,我是反对出兵的,可是作为你的朋友,我看你还是遵旨吧!”
&esp;&esp;王宁安微微一笑,“狄老哥,你担心那帮人离间君臣感情?”
&esp;&esp;狄青没有多说,而是起身踱步,走了几圈之后,才叹道:“老百姓常说,不怕没好事,就怕没好人。你和陛下之间,君臣情深,太子殿下又倚重你这位师父,加上收复幽州
↑返回顶部↑